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大全 > 急求4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急求4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被浏览: 0次 2023年08月12日 08:30
热门回答(2个)
游客1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槐裂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当你打开这本书,也许你还不知困明察道它曾经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帮助过多少人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员——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乌克兰的舍佩托夫卡城,他和母亲、哥哥生活在一起。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得很贫穷。保尔因报复凶狠的神甫的虐待,被学校开除了。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保尔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后在著名的英雄布琼尼率领的骑兵部队中英勇作战。他因负伤回到地方,担任共青团的工作。他忘我地投身到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斗争中。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修筑铁路时,保尔的旧伤复发,差点儿死去。出院后,保尔已不能正常工作,他很痛苦,身体每况愈下,以至双目失明。但他始终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并用笔写下了光辉的人生。

读了这本书,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心灵的震撼。保尔*柯察金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当他一次又一次踏进鬼门关时,全靠自己的顽强毅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死神的魔掌。我跟保尔相比,简直是太渺小了,汪茄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听到老师、父母或其他人的批评,就会哭鼻子、掉眼泪。大人说我是“心理素质差”,我总是不以为然。读了这本书后,我猛地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如果把保尔比作“英雄”的话,那么我就是“懦夫”;如果保尔是“刚强”的代名词,那么我就是“脆弱”的代言人;如果说英雄和刚强是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和宽广的胸怀作为人生的支撑,那么懦夫和脆弱恰恰是因为眼中只有自己和狭隘的心胸在作怪。回想起来,哎!真不应该。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钢只有百经磨难,历经千辛才能修成正果,而人却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不比钢差,钢是磨练出来的,人更是从生活的艰难困苦中锻炼出来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有限的生命,为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我很喜欢冒险一类的书,书中那些惊险、变化多端的场面、扣人心弦的情节,常常使我流连忘返,激动不已。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那顽强的生命力,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了鲁滨逊为圆自己的航海梦,在19岁那年,独自登上了开往伦敦的船。不幸,在海上遇难,被迫漂到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没有粮食,没有水,没有船,要生存,一切都得靠自己。鲁滨逊没有被困难吓倒,靠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历尽千辛万苦,建造了自己的家和各种器具,还种了庄稼,养了一群羊。他在岛上独自生活了30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鲁滨逊不怕困难,创造了奇迹。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要相信自己,勤于思考,不断摸索,也一定能达到目标。爱迪生为了创造出电灯,不辞辛苦,用了一千多种丝做实验,花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钨丝,使电灯亮了起来。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落潮总有涨潮日”,前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访问七国时,柬埔寨发生政变,他几十年流落他乡,可是他并不放弃,克服重重困难,在人民的帮助下,几十年后重新坐到了国王的宝座上,我非常敬佩他。和这些伟人相比,我可差远了。我碰到难的题目,有时不想深入思考,想想老师肯定会讲,我就不用多想了。光听老师的答案,没有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还是半懂不懂。以后,我要不怕难,不怕烦,勤学习,爱学习,使自己的成绩更好。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裕的时代,更要从小培养吃苦耐劳、不怕挫折、永不放弃的品质。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挫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我们要牢记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我读《爱心树》

翻着爱心树,脑海里突然跳出了这三个词语:追求、人生、母爱。

母爱。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看了这本书,孩子们会更爱妈妈。”我一直在想,这棵苹果树是什么的象征?我觉得就是妈妈。世界上只有一种爱,只想付出,不求回报,那便是母爱,世界上最无私的爱。看那颗苹果树,把自己的树叶、果实、躯干都一股脑儿的给了孩子,这不就是妈妈的爱吗?我注意到了绘本上的几个细节:当孩子第一次来到大树跟前的时候,手状的树叶在迎接孩子,敞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孩子爬树的时候,妈妈的手就在旁边,时刻准备给他保护和帮助;孩子在和她捉迷藏的时候,她的手轻轻的指着自鸣得意的孩子,一如母亲的恬静;孩子摘下树叶做成王冠的时候,大树的枝叶也成了帽子的形状;孩子在树下睡觉的时候,你看见了吗?作者画出了树的运行轨迹,她犹如妈妈撑着的移动的伞;孩子抱着大树的时候,大树也抱着他;孩子和女友在树下心心相印的时候,大树的枝叶也挽成了同心圆,她在为孩子祝福;孩子一次一次的来索取,最终大树只剩下一截树桩,他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有些什么呢?老人的惆怅;浪子终于回来了,坐在树桩上,凝望远方,大树很快乐。

追求,人生。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呢?大树很快乐,孩子呢?孩子也曾经快乐过,但随着他的长大,他开始了有了追求,他爱上她,心里不再是“me+T.”而是“me+YI.”他要盖房子,他要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但最终他老了,他回来了,坐在母亲旁凝望,收着他的是那个不变的“me+T.”。

于是,孩子们,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苦苦求索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都在为了某些欲望不断忙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意的停下脚步,去抚摸一下那些默默滋养我们的大树?

游客2

——《雅舍》赏析

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 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毕磨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码数乱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獗 ”等词语,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迟档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尽管条件简朴,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本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娓娓道来,明白流畅,雅俗共赏。